20 世纪的冷战见证了人类离开自己的摇篮、走向星空的旅程。起初,太空探索很大程度上带有冒险色彩,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,人类的信心也随之增长。
1969 年,尼尔·阿姆斯特朗和埃德温·“巴兹”·奥尔德林率先在地球以外的星球上留下了自己的足迹。当他们站在月球表面的时候,他们上空被称为“哥伦比亚”的指令舱里,迈克尔·柯林斯正在安全的距离观察着他的同事们。
人类在月球留下的第一个脚印(图像来自 NASA)
1982 年,人类开始定期发射航天飞机。航天飞行成为一种常态化的活动。然而,人类在两次灾难性的事故中损失了两架航天飞机,分别是 1986 年的挑战者号和 2003 年的哥伦比亚号,这两次事故也是对航天飞行危险性的尖锐提醒。
挑战者号航天飞机事故(图像来自 NASA)
国际空间站——有史以来最复杂、最昂贵的人造工程、人类太空探索皇冠上的明珠——甚至在 2020 年前就被除役,连她的预期寿命都没有达到。
国际空间站(图像来自 NASA)
在一次影响深远的经济紧缩期间,航天活动的巨大耗资与人类的实际需求产生了巨大的矛盾。雪上加霜的是,已经超期服役的航天飞机终于结束了最后一次飞行,而人类还没有找到足够经济的航天器来取代它。第一次星空探索的热潮走向了尾声。尽管有诸如火星探路者号、勇气号、机遇号这样成功的火星探测行动,以及其他一些探测器的发射,这些成功没能掩盖人类航天事业的整体衰退。
STS-135任务,亚特兰蒂斯号执行的最后一次航天飞机任务(图像来自NASA)
日本是最初几个从经济危机中复苏的国家之一。与美国、欧盟和中国不同的是,它选择了不惜一切代价保护本国基础科学研究的策略,这一策略为日本奠定了经济危机后的科技领先地位,并使得日本很快崛起为新的超级大国。
一种简化版的日语——洋泾浜日语(Jap-pidgin)也随着日本的崛起推广到全球,取代了英语、法语和拉丁语,成为全球科技界的通用语言,每个理工科的学生都必须学习掌握这种“新古日语”。
不出意外,日本主导了新一轮太空探索的热潮。事出偶然,2022年,东京大学一名默默无闻的大学生**芦泽和子(Ashizava Kazuko)**在寻找爱因斯坦的物理理论的应用方向的时候,找到了一个足以改变世界的重大发现。
根据爱因斯坦的理论,虫洞只能在微观尺度上存在,没有物体可以通过虫洞实现超光速移动。但是芦泽和子的研究得出了一个完全相反的结果。
芦泽和子讲授自己发现的隧道跳跃理论(图像回收自数据仓库)
自然而然地,人们都怀疑芦泽和子搞错了——爱因斯坦的理论从未被发现任何错误。但是他们很快便沉默了。实验证明了芦泽和子的正确性,出问题的反而是爱因斯坦的理论。
芦泽和子的理论证明了利用有限能量进行超光速飞行的可能性,隧道跳跃技术的基础理论就此建立了起来。
21世纪上半叶,围绕隧道跳跃技术的相关实验相继展开。最初,人们通过虫洞将一些小玩意儿从地球送到了月球,随后进行的生物活体传送实验也取得了成功。
有了这些成功的实验作为支撑,人们开始建设一对巨大的跳跃门,其中一个在完工后被部署在火星轨道进行后续的实验。隧道跳跃实验的成功再次引发了公众对太空的热情,人类掀起了50年来前所未有的星空热潮。人类最原始的愿望是能够在群星之间穿行,但是随之而来的是另一个问题:将跳跃门送往哪怕最近的恒星,也需要耗费百年之久。
正在建造中的跳跃门(图像回收自数据仓库)
但是与成功后的巨大收益相比,这些都不算什么。实验完成后,在2033年,火星轨道上的跳跃门开始向半人马α进发——这是距离地球最近的恒星。整个航程将长达78年,这个时间比预期的要短很多,主要的原因是推动跳跃门的飞船可以轻装上阵,后续的燃油与后勤补给可以直接通过跳跃门从地球直接送达。
当跳跃门离开后,人们又有了新的发现。
2041年,跳跃门距离半人马α还有70年的航程,但是它和地球轨道上的另一个跳跃门却突然断开了。
在一年疯狂的研究之后,地球轨道上的跳跃门终于再次上线了——但是与它连接的却不是人类送出去的那个跳跃门,而是位于银河系里某个未知、遥远区域的陌生跳跃门。
后续的研究证明,人类长期以来认为是黑洞或者中子星的信号源其实都是跳跃门,人类观测到的电磁信号都是这些外星跳跃门发出的量子信号。
在这样一个极为偶然的事件中,人类发现了一个由跳跃门构成的巨大网络。对于人类而言,这是一个无法忽视的邀请。
<aside> 🧭 △ 历史事件 ◁ 前言 ▷ Winterblossom工程
</aside>